ECFA 世足預測 翁滋蔓 核死丘 桂綸鎂
中國四大瑞麒麟 序麒麟,簡稱「麟」,古代傳說中的仁獸、瑞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被稱為聖獸王。且是神的座騎。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麒麟的淵源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漢許慎《說文解字》十:「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狀如?,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按何法《徵祥記》 :「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許雲仁獸,用公羊說,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簡曰麟,鹹以為祥瑞之物。 《禮記》禮運:「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麒麟是吉祥神獸,主太平、長壽。鹿本身便是獸中馴良者,不畏險峻、善跑。傳說中的白鹿尤有神性。民間有麒麟送子之說。麒麟是以鹿類為主,融合了牛、羊、馬的特點。它的綜合面不及龍、鳳那麼廣泛,不過名氣也不算小。對麒麟的研究亦不如對龍鳳文化的研究那麼火爆,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誰,其源流如何,並不是很清楚,有學者推測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為周人原居西北,那時的西北,水草豐美,適宜鹿類的生長。 在民間傳說中,麒麟與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也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據說孔子降生的當天晚上,有麒麟降臨在孔府家中,並口吐玉書,上有"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五,徵在賢明。"字樣。既告眾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孫,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孔子家人將一彩繡繫在職角上,以示謝意。周敬王末年時,有人在曲阜掘土犁田時,竟挖出了那條當初繫於麟角的彩繡。以後,人們又引申出玉書三卷,孔子精讀後成為聖人。至今,在文廟、學宮中還以《麟吐玉書》為裝飾,以示祥瑞降臨,聖賢誕生。據傳漢武帝時曾得到過麒麟。元狩元年(公元前1盟年)冬十月帝行幸雍祠五峙,獲得"白麟",主祥瑞,帝作白麟之歌,為此將原來的年號元朔改為元狩,以慶吉祥。此外,他還修築了麒麟閣(一說蕭何造),賞賜群臣金ˋ銀。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畫功臣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11人圖像於閣,以表其功。後世多以"麒麟閣"或"麟閣"表示卓越的功勳和最高的榮譽。又傳宋太宗亦獲麒麟,滿朝稱賀。由此可見,麒麟預示徵兆的吉祥意義已被廣泛認同。 封建社會,龍、鳳被最高統治者所攫取,而成為最高統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徵。性善的麒麟,在權利角逐中,被擠到了民間,老百姓期望它帶來豐年、福祿、長壽與美好。 公元1419年,鄭和帶著馬林國國王贈送的長頸鹿回到了南京。由於長頸鹿長相極像中國民間傳說的吉祥之物:麒麟,再加上當時的中國國民對長頸鹿知之甚少,大家一致認定,馬林國國王所贈長頸鹿就是麒麟。麒麟在官員朝服上也多被採用。清朝時,一品官的補子徽飾為麒麟,可見其地位僅次於龍,清朝只有皇親國戚才有資格佩掛龍的標識,皇帝為黃龍、紫龍,親王、阿哥、貝勒、貝子為龍子圖案;麒麟乃是傳說中的神話動物,現實生活中或許並不存在;麒麟在百獸中地位僅次於龍。中國古代傳說中麒麟與龍、鳳、龜合為四靈,乃毛類動物之王;麒麟對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獸。 史書記載「西狩獲麟」 《左傳‧卷十二》載:哀公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 《東周列國志》載:周敬王三十九年,魯哀公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鑰商獲一獸,鹿身、牛尾、馬蹄,頭上有一肉角,怪而殺之。孔子歎曰:『仁獸,麟也,孰為來哉』,使弟子埋之。 《東周列國志》雖系歷史小說,但所記載的內容和史書基本相同,決非虛擬。 《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鑰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在其《集解》和《正義》中又註:「大野,藪名,魯田圃之常處,蓋今巨野是也。」 《兗州府志‧聖裡志》載:「周敬王三十九年春(哀公十四年),西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鑰商獲麟。」「折其左足,載以歸。叔孫氏以為不祥,棄之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麋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乎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孫氏聞之,然後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也!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之。」 「西狩獲麟」發生在周敬王庚申三下九年(春秋魯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書,也恰巧在這一年脫稿,這時孔子已七十一歲,從此已不再著書。這就充分證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傳的「孔子獲麟絕筆」的故事是真實的。孔子獲麟絕筆,從客觀上講,是年紀大了精力不佳。但從主觀上講,感麟而憂也是個重要原因。傳說在公元前551年(魯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懷了孕,祈禱於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時,頭頂長得有點像尼丘山,幫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死,他認為是個不祥之兆,立即揮筆為麒麟寫下了輓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由於孔子感麟而憂,再加他唯一的愛子孔鯉的早逝,使他難過極了,終於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與世長辭了。孔子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西狩獲麟」的故事,在埋葬麒麟的地方建築了麒麟台,亦名獲麟台,古稱獲麟古塚。該建築地處巨野城東七公里——今麒麟鎮陳胡莊以東、後馮橋以北大窪內,為縣級名勝古跡重點保護單位。此台為魯哀公「西狩獲麟」處,東西長73米,南北寬52米,佔地面積3800平方米。這裡原有唐代石碑數座,由於年湮日久,已遭毀壞。明嘉靖十四年,濟寧州通判張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於曹濟公路旁,碑上刻的塚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獲麟」聞名全國,一些州、縣、鄉、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東的嘉祥縣,巨野城東的獲麟保(鄉)、獲麟集等,皆以此命名。 由於古代都把龍鳳龜麟當成神靈,西狩獲麟,也就成了文人筆下的重要內容。晉征南大將軍兼史學家杜預撰寫的《春秋左傳集解》一書云:「麟者,仁獸也,聖王之嘉瑞也」。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獲麟解》 (註釋)云:「麟一角而載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游必澤土,祥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王者有出,與鳳龜龍謂之四靈。」由於麒麟為四靈之一,一些史書故事如《麟經》 、《麒麟書》 、 《金壁故事》 、宋程俱的《麟台故事》 、清李玉的《麒麟閣》等,均以麒麟為書名或內容。再如古代帝王的年號或者古建築、古地名,也往往以麟字作為祥瑞的代號,漢高祖劉邦稱未央宮為記麒麟殿,漢宣帝必稱為麒麟閣。唐高祖武德四年,取西狩獲麟意,於巨野置麟州。唐高宗稱年號為麟德,武后則天列中書省為麟台。唐德宗大歷四年,在麒麟台立麟台碑。後金皇統七年,取麒麟祥瑞之意,在巨野縣山口鎮(今嘉祥縣大山頭一帶)增設嘉祥縣。元世祖至元十六年,以麟為祥瑞,在巨野縣治北建麟鳳亭;元文宗至順二年,巨野縣主簿樊遜,重修麟鳳亭。 明代,巨野知縣方時化,在麒麟台建瑞麟寺。瑞麟寺建造宏偉,規模壯觀,據當地傳說,當時整個寺院佔地百餘畝,有僧侶百餘人,佃戶數十家。寺院附近有鋪店、石碾、菜園、鹽畦、車坊等,顯然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寺廟。瑞麟寺南面,有一小河,名曰八里河,此河東西流向,岸柳成行,流水潺潺,游魚可數。河南岸有一渡口,即《巨野縣志》上所說的「獲麟古渡」。每值陽春,風和日暖,鳥語花香,士家工商,男女老少來此觀光遊覽者絡繹不絕。可惜由於明崇禎末年的戰亂,整個寺院都變成了虛墟,今天能見到的只有這座荒草萋迷的土台子了。 麒麟送子 麒麟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如麒麟送子,就是中國舊時生育民俗。傳說中,麒麟為仁獸,是吉祥的象徵,能為人帶來子嗣。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意謂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雖緯說,實為「麒麟送子」之本,見載於王充《論衡.定賢》及晉王嘉《拾遺記》 。民間有「麒麟兒」、「麟兒」之美稱。南北朝時,對聰穎可愛的男孩,人們常呼為「吾家麒麟」。此後「麒麟送子圖」之作。作為木板畫,上刻對聯「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以此為佳兆。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 :「君不見徐卿二子多絕奇。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天上麒麟兒。」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湖南》引《長治新年紀俗詩》 :「婦女圍龍可受胎,癡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及紙龍好,能作麟麟送子來。」原註:「婦人多年不生育者,每於龍燈到家時,加送封儀,以龍身圍繞婦人一次,又將龍身縮短,上騎一小孩,在堂前行繞一周,謂之麟麒送子。」按麟麒屬於龍族,此乃以龍燈代麒麒者。巨野是麒麟的故鄉,巨野百姓對麒麟情有獨鍾。在巨野,關於麒麟的民俗遺跡比比皆是。描寫麒麟的詩詞歌賦、描繪麒麟的書法繪畫、紀念麒麟的雕塑碑刻在巨野民間不勝枚舉。巨野歷代以麟為名的人和事物也數不勝數。2007年,巨野被命名為中國麒麟文化之鄉,為巨野開發麒麟文化迎來了契機。
2